第155章 态度
吕康的态度实在是挑不出什么差错来,再加上先前的生病请辞的奏折,朱由检也是收到过的,所以说并不是什么借口。
朱由检看着吕康,淡淡地说道:“好了,那么你先退下吧。”
吕康点了点头,退了下去。
身为一个大理寺卿,吕康上任以来,着实说不上是有什么过错。
除了态度消极一点,其他的并没有让人诟病的过错。
朱由检看着吕康离开的背影,微微皱了皱眉。
吕康整理了一下官服,弹去了身上根本不存在的灰尘。
“于赞,的确是一个令人可畏的后生啊。”
来到大理寺,吕康的现身让众人大吃一惊。
毕竟这位吕大人自从于寺正被派到大理寺之后就一直没有现身,所以是众说纷纭。
于赞也是诧异了一瞬,不过很快他就沉着冷静下来:“下官参见吕大人。”
吕康笑呵呵地十分和蔼,看着于赞的眼中充满了欣赏之色:“于赞,是个不错的孩子。”
“陛下特意把我喊去嘱咐了一番,说你是个可塑之才,原本我还惊讶究竟是什么人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但是现在看到你,我就知道了,一个如此优秀的人才,我要是还不会把握,那么我的眼睛当真是被屎糊住了眼睛。”
于赞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有些感动,对于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唯有给大明尽忠才能报答这份恩情了。
“多谢吕大人赏识,下官诚惶诚恐。”于赞面无表情地说道。
吕康对于于赞这幅样子,不仅是没有黑脸,反而是愈加高兴了。
“对了,王威那家伙呢,怎么,本官来了都使唤不了他?”吕康没看到王威,脸色沉了下来。
看到吕康生气的模样,这些人开始战战兢兢起来,毕竟吕康虽然是一个好上官,平时对下属也比较宽和。
但是一旦触怒了吕康,那么这件事就不是这么好善了了的。
“大人,王寺正前些日子着了凉,今日还没有好,下官就自作主张让他回家养养身体。”于赞不卑不亢地说道。
毕竟王威是吕康的人,或许现在吕康所谓的愤怒也只是做给于赞看的呢?
于赞是皇帝的人,皇帝自然也清楚王威和吕康的关系,这样一来,吕康若是不给个态度,那么皇帝也不会高兴。
“什么时候生病的?”吕康语气不好地问道。
于赞则是说道:“十五六日了吧,这几日还没有看到王寺正回来,想必还没有康复。”
“吕大人也不必苛责,毕竟王大人的年纪大了,身子骨也不利索。”
吕康点了点头:“行,既然是你求情了,看在你的面子上,本官就暂且饶他一次。”
于赞道了一声谢,又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地点。
看到于赞的模样,吕康挑了挑眉,这小子倒是耐得住性子,可惜是于家的人啊。
王承恩站在朱由检的身边,看着皇帝凝视着吕康的资料。
吕康的资料平平,天启年间进士,后进到了翰林院,再后来就被朱由检一指,指成了大理寺卿。
其实原本吕康是没办法成为大理寺卿的,毕竟他什么都是平平无奇,包括样貌,不过是运气使然罢了。
“此人家族也不在江南,相反还是一个寒门子弟。”王承恩有些不解地问道,“陛下可是觉得此人有些怪异?”
朱由检摇了摇头,看到吕康的生平,他倒是没有怀疑什么了,毕竟朱由检自认为自己也不是神探,不可能抓一个每个就准。
没有证据的事情,他是不会去做的。
想到这里,朱由检问道:“永州县的事情可有进展了?”
王承恩点了点头,说道:“奴婢派了宫里头最机灵的小六子前去,他第一天到的时候就被一个人参给绊倒了。”
朱由检来了兴趣:“哦?”
王承恩接着说道:“小六子走了一段路后遇到了当地人,不过对方很是防备,小六子用心待了两日后,才让对方有所松懈下来。”
“大概是这些天孙统领陪着县令,所以陶县令根本没有办法做什么,永州县的百姓们都赋闲在家里。”
“正好小六子会哄孩子,从村民孩子口里得知,这永州县啊,其实根本不种植粮食。”
朱由检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看着王承恩问道:“不种植粮食?”
王承恩重重地点了点头,这件事情他刚接到小六子的线报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的,毕竟不中粮食这件事情干涉太大了!
此事牵涉必定很多,所以王承恩一开始也在游移不定,不知道该不该如实禀报。
但想到现在皇帝的手段,他还是最终选择了说出来。
朱由检眯了眯眼,大概明白了陶谦的做法。
他让百姓们专门种植一些值钱的药材,然后贩卖给达官贵人,让他自己的钱包鼓起来,至于百姓们的死活,和他有什么干系?
至于这永州县别的官员,相比都是收到了好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的话此举早就揭发出来了。
至于这派出去的官员,要么被拦了下来,要么也是收了好处所以没有说出来。
“这陶谦,胆子倒是真大。果然是天高路远皇帝也管不到了。”朱由检冷笑,眼中充斥着愤怒地火焰。
若是陶谦在眼前,想必烧的连骨灰都不剩了。
王承恩连忙说道:“陛下息怒,此举虽然不妥,但是陶大人倒是给百姓们增加了一些生活啊。”
“陶县令给百姓们每日的米都要比那些百姓们好一些,再加上若是生意好了,卖的钱财多了,那么陶大人也会分钱给百姓们。”
“但是大多数都百姓,宁可多要布匹,也不想要钱财。”王承恩补充道。
朱由检叹了口气,大概是知道这些百姓们为什么宁可要布匹粮食也不想要金子。
“这些乡亲们可能生生世世都不会走出大山,他们的孩子也大概不会有这个想法。”
“他们唯一的想法,就是和父亲母亲一样,吃饱饭,种地,娶个媳妇或者嫁给一个夫君,然后生几个孩子。”
“陶某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乡亲们吃饱穿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