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买卖
佥都御史?
朱由检一脸的迷惑。
对于这么一个人,他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印象。
王承恩在朱由检耳边提醒道:“是佥都御史陈安陈大人。”
可惜朱由检还是没有什么记忆,只是点了点头说道:“让他进来吧。”
陈安心脏扑通扑通地跳着,想到今日要说的话,让他有些脸色赧然,他到底是清高的读书人,但是为了平步青云,读书人的清高让他暂时都压了下去。
“臣参见陛下。”陈安说道。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今日前来,是有何事?”
陈安紧张地咽了口唾沫,说道:“臣的妻兄无意中买到了一块非常漂亮的琉璃,臣见之心喜,便想献给陛下。”
朱由检心中感到好笑,不用说,陈安口中的琉璃就是自己派那几个小太监出去拍卖的琉璃,没想到这个陈安到是有点意思,竟然把东西又送回到了自己的手中,到是有趣!
“爱卿的好意,朕心领了,不过东西到底是爱卿的妻兄,朕还是不夺人所好了。”朱由检淡淡地说道。
陈安听此,立马明白了皇帝了一声,皇帝的意思是说这东西他还是很喜欢的。
“陛下,臣的妻兄也是对陛下万分敬仰,所以这才让臣献给陛下。”陈安说道,毕竟一个官员想要买到这么一块琉璃必定会被皇帝所质疑贪污,但是商贾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大商贾。
所以,这个功劳也不能他一个人领,不然的话他在皇帝心目中也不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既然如此,那么选择一个黄道吉日送到宫里头来吧。”
陈安大喜:“多谢陛下,臣这就去准备。”
朱由检点了点头:“好了,你下去吧。”
等到陈安离开后,一旁的王承恩好奇地问道:“陛下,这琉璃当真要收下?”
臣下贿赂皇帝的事情不常有,但是用祥瑞等东西来迷惑皇帝的到是经常有。
朱由检摩挲着手上的奏折,说道:“既然是陈大人的一番心意,若是不收的话,到是不好了。”
毕竟,这么一大块琉璃能从所谓的妻兄手里给拿过来,想必也是废了一股不小的功夫。
陈安到皇宫的消息一下子就传遍了整个京城,尤其是陈安的妻兄也不是一个嘴巴紧的人,当即将陈安要把琉璃献给皇帝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京城。
当然,这其中两人有没有龃龉到是不得而知。
但是陈安妻兄此举,的确是把陈安放在架子上烤了。
尤其是,有人看到陈安回来的时候,脸上是笑着的。
这就说明,陈安的举动是成功了的!
皇帝收下了陈安的琉璃,这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慢了一步!
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安是第一个,那么他们就做第二个!”
皇帝现在变得很是手段凌厉,但是俗话说的话吃人嘴短,所以说若是皇帝收了礼,那么对他们的处罚也会减轻一些。
于是崇祯年间,忽然发生了一件啼笑皆非的事情。
那就是做臣子的竟然去贿赂皇帝,这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朱由检也是觉得十分可笑,但是同样的,他也意识到这些臣子们真的是非常有钱。
不然的话,这些人怎么随随便便就愿意拿上一块琉璃进献。
却不想给大明国库一些银子呢?
王承恩见皇帝陷入了迷茫,问道:“陛下可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儿啦,奴婢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想要为陛下分忧啊。”
朱由检叹了口气,说道:“大明忧患之时,这些人宁可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也不肯拿出分文来拯救大明。”
“但是现在,却是愿意拿了花费大价钱的琉璃来献给朕,这究竟是为何?”
王承恩也是实在不明白这些人的心思,但是作为皇帝合格的小弟,他还是说道:“想来这些臣子们都是在为自己打算,若是献给大明,他们就拿不回来了。”
“但若是献给陛下,想来陛下会看在这些银子的份上,对他们优待。”
朱由检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
这件事情,不如不想了。
他原本只是想要卖琉璃挣点钱,现在到是让他调出了一些事情来。
“虽说这些人用的都是家中亲眷的名义,什么商贾士绅,甚至还有借口救命恩人的。”朱由检的眼神危险地眯了眯。
“赵三,你带着一队锦衣卫秘密调查,最主要调查的就是进贡琉璃的人。”
这些大臣们绝对不会想到,因为自己进贡了琉璃后,竟然会被皇帝调查。
朱由检舒了一口气,招来了大理寺卿。
大理寺卿是一个满脸虬髯的男子,看起来像是一个武官,但实际上却是心细不已。
“臣吕康见过陛下,陛下万福。”大汉低头说道。
朱由检淡淡颔首:“免礼,坐在一边吧。”
“多谢陛下赏赐。”吕康笑着说道,“今日臣身体不适,许久没见陛下,陛下越发英明神武了。”
朱由检按了按手,说道:“朕一直如此。吕康啊,当初的大理寺卿是什么下场你是明白的,你还是朕亲自推举为大理寺卿的。”
吕康点了点头,说道:“臣一丝不敢忘记,所以兢兢业业地在大理寺为百姓们做事。”
“那你可知,你的大理寺来了一个年轻人,叫做于赞。”朱由检试探道。
吕康点了点头:“臣知道,先前于赞和王威起了点龃龉,臣原本想要去看着劝劝的,但是无奈那天,臣的身体实在是不争气,病倒了,只能让下属去看看。”
“等臣府里的家丁回来后,臣也已经歇息了,一时之间竟然忘了这件事情。”
见吕康没有逃避,相反还是讲的头头是道,朱由检皱了皱眉,难道这期间当真是巧合?
“于赞此人,是朕看重的,最近他在调查的事情,也是朕所看重。你身为大理寺卿,务必要给最大的支持。”朱由检严肃地说道。
吕康点了点头:“陛下之意,臣明白。于赞此人,臣病好之后就了解过,的确是个可塑之才,臣定会尽心竭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