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唯一一个升迁
锦衣卫在南京日夜行动,自从赵成来了之后,南京的锦衣卫不能像以往一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了。
不过他们虽然累,但是毫无怨言,毕竟钱给到了。
经过查询,他们的确是发现了一件比较古怪的事情。
“吴大人每次给蔡大人送钱,蔡大人都没有接受,但是吴大人给蔡大人送了好的材料,蔡大人都接受了,但都是用在了造堤坝的用途上。”
有了证据,赵成点了点头,看来这蔡思充还是一个正直清廉的官员。
赵成如是想到。
估计死去的吴恩没有想到,蔡思充以为对方送的材料就是给他当堤坝用的。
这么说来的,就可以对上账本上的账目了。
赵成松了口气,这时候赵成从京城带来的锦衣卫说道:“大人,陛下来圣旨了。”
顿时,赵成虎躯一震,立马带人敢去了外面迎接圣旨。
来宣圣旨的是王承恩的干儿子,以前姓于,现在也改成了王,宫里头都称呼他为小王公公。
小王公公见人都到齐了,包括还躺在担架上的蔡思充也是如此,便展开了圣旨,说道: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念在蔡思充清廉为官,为江南……升任蔡思充为南京吏部尚书,赏白银五百两,丝绸两百匹,钦此。”
小王公公说完后,躺在床上的蔡思充还想要挣扎着起来。
赵成连忙按住了人,说道:“蔡大人身体不便,还是本官代领圣旨吧。”
小王大人点了点头,见到蔡思充的确是不便,便将圣旨交给了赵成。
赵成笑了笑,说道:“既然这样的话,小王公公风尘仆仆来到此地,不如到里面吃口热饭,喝口热水再走?”
小王公公呵呵一笑,说道:“那咱家就叨扰了。”
赵成笑着说道:“小王公公这话就生分了,大家都是为陛下做事,都是一家人。”
“叨扰不叨扰的,实在是太生分了。”
小王公公略略点了点头,淡淡地说道:“既然如此的话,那就喝点。”
赵成这才笑了出来,别看小王公公只是王公公的一个干儿子,但人家王公公可是在陛下身边伺候的。
要是吹吹什么风,到时候他赵成岂不就是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小王公公也十分客气,他自然清楚赵成这么客气是为什么,最主要的还是看在他干爹的面子上。
“陛下听说了赵大人在南京的所作所为非常夸赞呢,说是锦衣卫有进步了,日后可以把大事放上去了。”
“还有蔡大人,陛下原本想要调来京城的,但是南京没有掌握大局的人,所以只能委屈蔡大人了。”
担架上的蔡思充连连摆手,他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工部尚书,能胜任南京吏部尚书已经算是升的很快了,哪里还会有怨言。
小王公公笑着点了点头。
蔡思充虽然有些事情耿直了一些,但还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
“还请小王公公回去后替我多谢陛下。”蔡思充说道。
若是往常,定会给太监塞一些银子,但是现在正好在风口上,他们的胆子也没有这么大,便省了这笔钱。
小王公公自然也清楚,点了点头表示明白了。
皇宫中,朱由检依旧是在看着奏折,孙传庭传来一个消息,那就是他来到了一个地方。
这个地方叫做永州县,非常地贫困,就连县令都比不上一般的百姓。
永州县的百姓们更多的是还在以物易物的阶段,所以说孙传庭以为,这里没必要摊丁入亩。
毕竟实在是太穷了,这些百姓就算是不交税都吃不饱。
所以说,孙传庭以为永州县的当务之急就是帮助这些百姓们走出来。
朱由检微微皱了皱眉,这个永州县的县令倒是品德高尚,竟然选在了这么一个贫苦的地方。
朱由检看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你替朕走一趟,去永州县看看,若是当真如同孙统领所说,那么就按照他说的来办。”
“至于永州县的县令,你也替朕考察一番,看他是不是如同孙统领所说的那般清廉务必。”
王承恩点了点头,收拾了行囊之后,又给朱由检安排了一个信得过,手脚麻利的小太监,这长时间离开了。
朱由检看着孙传庭传来的信件,他当然相信永州县的境况,毕竟在后世也有这种落后贫穷的地方。
更别说现在的大明,百废俱兴,所以有这样类似于“桃源”这样的地方,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让朱由检怀疑的是桃源县的县令,做为永州县的县令,他却住在这种破败的屋子里,显然是没有多少钱的。
但是朱由检以为,这做人多少要为点什么,这永州县的县令难道就如同他表现出来一般清正廉洁?
朱由检叹了口气,也有可能是他以己度人了。
永州县的确是很穷,招待孙传庭这样的大官也只是杀了一只鸡一只兔子而已,吃的米也不是白米,而是各种颜色的米都有。
孙传庭还是第一次吃到,而其他的属下们则是吃着自己带来的干粮。
毕竟都这么穷了,你还想吃他们的喝他们的?
永州县县令叫做陶谦,今年有个三十多岁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
“你在这里不娶妻不生子?”孙传庭惊讶地说道。
陶谦十分无奈:“这里连自己都养不活,如何娶妻生子?我看了几个有孩子的村民,都是饿的面黄肌瘦,我还得接济他们一番。”
听到这里,孙传庭觉得这陶谦的确是很高尚也很不容易:“像你这样的官员,陛下必定会看在眼里的,到时候让你去京城做官。”
“虽然不说发财,但是娶妻生子总是简简单单的。”
“多谢孙大人好意了,但是实话实说,永州县的这番境况让我如何放心?”
“若是我离开了,还有谁愿意来这种穷山野岭的地方,这不是让另一个人遭罪吗?”
陶谦无奈地说道,面容上却满是平静,没有一丝怨天尤人。
孙传庭高看了陶谦几眼:“既如此,我会和陛下说的,起码让百姓们的生活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