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娴皱着眉头,看了一眼谢梅和章诺,没有开口说什么。柳氏却容不得别人这样说,要是今天哑忍,那以后齐家在京都的名声还有吗?她双眼一厉,站起身看着章诺的眼睛,一字一句清楚开口。

“章小姐,你是朝中重臣的女儿,令父更是礼部尚书。我以为,你应该知道什么叫做非礼勿言,非礼勿视。现在看来,是我狭隘了,不是每个人都是像我家娴姐儿一样的。只是,下一次,令母开口就要实事求是一些。”

这话一出,章诺脸色通红,眼睛里说不出的尴尬和羞恼。可她不敢开口说什么,柳氏虽然只是一个御史的女儿,但朝中怕柳御史的人还真是不少的。无他,主要是因为这个柳御史,为人是出名的耿直。

但凡被他抓到一些风声,他是一定要参劾到底的。别的不说,就说几年前承恩侯胡家,一个旁支的弟子强抢秀才之女,甚至最后逼死了两父女。天子脚下,京都繁华之地,这样的冤案自然不会无声无息。

可胡家是什么身份,一般人敢管吗?全京都的官员那段时间就好像眼瞎了一样,什么都看不到,可有个愣头青除外,就是柳御史。柳御史也是个人才,他发现这个事情后,洋洋洒洒写了几千个字的奏折上达天听。

关键他还找了一个大朝会的时间,专门浪费了皇帝一个时辰,着重讲了那对可怜的秀才父女。皇帝听了一脑门的官司,为了自己的清名,只能同意柳御史的意见:杖打对方八十大板,流放边关永不回京。

那弟子家中只有这一个独苗苗,想尽办法,甚至送了一个美貌的庶女给柳御史做妾,就是希望对方改变主意,至少让他们再缓缓。结果,这柳御史收了美女,事情却半点不含糊,按照原样处理,气得对方吐血。

就连太后听说了这事情,都心里嘀咕几句:柳御史这个臭脾气,不过,这位御史的名声因此大噪。也正是如此,京都的官员或多或少都不愿意和柳御史深交:这要是被挖出点什么东西来,不是丢脸又丢肉嘛!

做为柳御史深爱的女儿,自然很少有夫人愿意和柳氏为敌。一方面是柳氏做人还可以,另外一方面就是畏惧她的父亲了。所以面对柳氏这样强势的提问,章诺深知其中的厉害,为了自己也为了家族,她不敢说什么。

谢梅心里对朋友失望,可让她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又不甘心:“世子夫人,你不要生气。我相信,我相信这一切都只是意外而已。章诺不是故意的,她是知道前几天的事情,所以才会说那样的话。”

这话乍一听是给对方辩解,却不声不响坐实了两件事情:第一:齐娴的簪子确实有问题,你看,有人证在;第二:章诺有证据,可能是亲自看到,又可能是遇到了看到这件事情的人,否则说不出这样肯定的话。

章诺并不是一个傻的,她虽然有些不明白谢梅为什么是这个态度。可想到谢梅从来没有接触过京都好一些的闺秀圈子,心里的怀疑就压下去了:梅梅应该不是故意的,只是一时没有预料到柳氏的为人。

柳氏冷冷一笑,不打算搭理她们。可上面胡太后哪里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可是礼部尚书的千金吗?好孩子,你过来,仔细和哀家说说这个事情。哀家只是想要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高元皱着眉头,脸上无比郑重:“是章小姐?你上前来,仔细回答太后的话。若是又半句不实,你之后就好好在家里思过吧。”这话明着是帮着太后,实际上完全向着未来皇后娘娘啊,

摆明就是警告章诺不要乱说话。

胡太后气得脸色发紫,猛得一巴掌拍在案几上:“皇帝,你给哀家闭嘴!你让她说,老老实实的把看到的事情,遇到的事情都说出来!”看到这对至尊天下的母子吵嘴,齐娴心里说不出的开口。

高元恐怕万万想不到胡太后居然会和他这么说话,毕竟以前,无论高元说什么,做什么,胡太后是绝不会反对的。胡太后是喜欢儿子,高元是她最重要的依靠,但要说感情,自然是高珍更深。

没办法,玄宗就这么一个儿子,高元从小接受的就是精英教育。虽然是被生母养着,但实际上陪伴生母的时间并不长。反而高珍,因为是玄宗唯一的女儿,不光由生母养大,更是屡屡为生母出头。

胡太后今日会失态,也是因为齐娴丝毫不给高珍面子,一心要处死女儿身边的得力丫鬟。高元为了她,更是丝毫不给高珍面子,让女儿在这么多人面前毫无公主的尊严,这才是胡太后最不能容忍的地方。

可话一出口,看着高元不可置信的样子,胡太后的心里已经后悔:她不应该这么冲动的,她是皇帝的母亲,不管怎么样,皇帝不会不管她。可女儿不同,若是和哥哥搞不好关系,那未来的婚事。

但众目睽睽之下,要胡太后一个做母亲的和儿子道歉,她也做不出来。胡太后僵硬的转头不去看儿子,双目炯炯得看着章诺。章诺紧绷着身体,顶着所有人的视线走到了太后身前回禀事情。

“那天我们一群小姐妹相约着买东西,结果,结果看到齐国公府的家奴在当铺,又匆匆忙忙跑出来。我们也是出于关心,就,就让人去问了一下,本来是想着,是不是有什么地方可以帮帮忙。”

“结果,结果我们打听到,对方当的就是紫玉镂金簪。我们几个人都吓坏了,但又觉得不可能,以为是消息错误。直到今天,太后娘娘说这个簪子有问题,我才突然想起这个事情,所以才会说那样的话。”

“太后娘娘,臣女说的话都是真的,如果您不相信的话,可以问梅梅,不,是谢梅,礼部的祠祭清吏司谢大人家的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