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拨云见日
现在张居正有千言万语想要对萧离说。
他眼神当中激动的神色再也掩饰不住,甚至还有一丝泪光就要滑落下来。
“陛下,你可算是回来了,老夫真的顶不住了。”
“呜呜呜……”
张居正说道此处掩面痛哭,仿佛心中的所有的委屈全都发泄出来了。
他就等着这一天,他还真的害怕三天之后没办法向那些人交代。
现在一切的事情都不存在了,他也卸下了心中的包袱。
“莫要着急,朕知道你这一段时间不容易,所以处理完了西北灾情的事情,朕就马上赶回来了。”
“你现在和朕说说京城里面发生的事情吧。”
“那些传递过情报的事儿就不要说了,朕现在都知晓了。”
张居正用袖子擦去了泪水,他把这些天发生的事情一股脑全都说出来了,他把京城民间那些传闻也全都说出来了。
这些话全都说出来之后,顿时觉得心头一阵的轻松,他的泪水也消失了。
他现在只想让萧离给他做主,他现在也只想告诉萧离,他并不是民间传闻的那样,他是一心为萧离尽忠尽力的人。
萧离当然知道张居正是什么人,他在张居正跪下的那一瞬间就看到了他头顶上面的忠诚度。
这个数字就能够代表一切了,任何有反叛心理的人,头顶的忠诚度的数字绝对会下降到不及格的水平。
现在张居正头顶的忠诚度的数字不仅仅是及格,而且还是在原来的水平线上。
现在听闻民间这样的传言都已经出来了,萧离气的一拍桌子。
他知道这些传言可不是胡乱的传的,这肯定是有人在其中搞鬼。
“这些人为了拉你下水还真是无所不用了,竟然连这样的谣言都敢传出来。”
“你放心,朕这一次既然回来了,就会替你做主。”
萧离的一句话仿若是拨开了乌云见到了烈日,张居正的心头一下子就暖洋洋的。
这证明萧离并没有被这些谣言所误导,这也证明萧离对他相信的一如既往,这让张居正的心头生出一抹感激。
“雨化田,京城内的这些谣言的事情就交给你去调查了,也正好训练一下你手下的那些人。”
“顺便调查一下,看看老王爷是不是和王世苍这些人走得非常的近,还是只是听信了这些人的片面之词。”
雨化田听到这话连忙的回应,“遵旨!”
萧离不知道老王爷这时候参与进来是什么态度。
他之前只是知道,自己几次遇到危险,背后是有老王爷帮助说了好话,也做了一点事情的。
他对老王爷的心思能把握住一点,但是他也知道人的心思是会转变的。
这就像是董卓之前在他的面前一直伪装的非常的好,也一直在表面上替他着想。
其实背后做的都是反叛的事情,只不过是当时他只是根据董卓头顶的忠诚度去判断,并没有太多的证据。
一直到后来让董卓自己暴露出来了所有,然后张居正又发现董卓秘密的收买兵马的事情。
现在萧离还不准备和老王爷见面,所以他没办法观察老王爷头顶的忠诚度。
现在还存在着另外的一个问题,如果老王爷真是别有心思,那也是配合其他的人。
所以老王爷的头顶的忠诚度的变化,未必会让他把一切的事情看得极其明朗。
萧离不想冤枉一个好人,但是他也不得不对有些人进行防范,所以才会吩咐雨化田安排人先去调查。
“陛下,你现在回来了,是不是马上就要把文武群臣找到一起,还是等到明日的早朝!”
张居正现在有一点把握不住,既然萧离都已经回来了,又秘密的让他来了这里。
这证明可能萧离还有其他的想法,他又不好直接的提出问题,所以故意的装傻如实问。
“朕现在还不想露面,他们不是想要三日之后见,这么那就让他们等三天的时间吧。”
“正好朕也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好好的调查调查这些人最近这一段时间都做了什么。”
萧离想要这些人哑口无言,他当然要拿出证据和用处手段。
如果他回来之后就见了这些人,或许在他的强行的压迫和指责下,有些人不得不屈服,但是私底下还会议论。
但萧离只要是能够拿出一部分的证据,这些人全都会乖乖的闭嘴。
他也会给这些人留下一个概念,那就是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他都知道。
现在没有处理所有的人,并不代表着他没有证据,只是给了这些人一个机会。
这就像是之前有些人站在李渊的那一边,有些人站在鳌拜的那一边,还有一些人站在董卓的一边。
萧离最后杀死这些反叛之人的时候,他并没有用血腥的手段清洗所有的人。
他也给了这些人一次机会,他也对很多的人进行了警告。
这一次萧离还会用同样的手段,只不过是表现的特别过分的人,会被萧离狠狠的踩上几脚。
张居正听到自己还要顶三天的压力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苦涩。
但他转念一想,这总要比自己三天之后无法让萧离露面强很多。
“我一切都听从陛下的吩咐,我愿意配合陛下。”
张居正率先表明了态度,然后又继续的对着萧离说道。
“我只是有一事不明,王世苍三番五次的逼迫我,他到底想要实现什么目的。”
“我还真没有发现王世苍有造反的想法。”
张居正很是讨厌,王世苍,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落井下石的人,他并没有往王世苍的身上泼脏水。
他只是实话实说,他知道自己说谎话,也未必能够瞒得住萧离的双眼。
“有些人总是想让自己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这就是他的目的,当然他还想顺便捞一些好处。”
“王世苍的胆子还不敢造反,他也没有那个能力。”
萧离之前收拾那些人的手段,还让朝廷的文武百官历历在目。
如果不是早有谋划之人,绝对不会现在就有谋反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