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回忆与问题根本
路途中,宋怿却是思索起来来时的一些事情。
倭寇之事情,定然没那么简单。
倭寇能进内陆,那沿海怕已经是情况堪忧。
此事若是找到朱椿,怕是也解决不了问题,朱椿即将调任蜀地就藩,这贸然参与沿海之事,怕是落人口舌。
于朱椿,于他,都并非好事。
若是寻蓝玉,那倒是有些越界了,此事蓝玉若是知道,那必然会去解决。
但他只是一个臣子,调动重兵,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随口套个造反的名号是一点不为过。
况且蓝玉现在这得势的样子,朱元璋怕是已经有了意见。
此番,怕是直接送蓝玉上路。
倒是有一人,定然可以解决的问题。
旁人也可以牵线搭桥上,那便只能说明太祖——朱元璋。
便是朱椿,便是蓝玉都能替他牵线。
可问题在于,朱元璋凭啥信的一个无名小卒。
片面之词吗?
如今明朝这状态,宋怿也是稍有耳闻。
贸然行兵打仗,是不可能的。
当然,朱元璋好打仗都是不假,但问题在于劳民伤财,若是一无所获呢?
宋怿拿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渐渐的,他也是越思索越远。
方孝孺?蓝玉?朱椿?
想到与几人的接触,宋怿可是摊了不多少的底牌。
……
应天府,皇城。
“标儿,今个是什么日子了。”一道颇具威严的声音响起。
“回禀父王,今日已是九月二十五。”朱标倒是朗声回道,比之他父王,倒是少了几分威严。
至于大明太子朱标的父王,也便只有那明太祖朱元璋。
“可是近日有要事?儿臣愿为父王分忧。”朱标看着朱元璋那若有所思的模样,不禁开口问道。
闻言,朱元璋倒是若有所思的说道:“算算日子,蒋……王公公也该到凤阳府了,只是不知道顺利不顺利。”
老朱是下意识的便说到了蒋瓛,可话到嘴边也才想起,蒋瓛是被他偷偷派去的。
想到此,更是有些烦闷,这么久了,竟然还没把人绑回来,真是懈怠了。
一旁的朱标,也是听到了凤阳两个字眼,不由想到了自家舅父,不知道顺利不顺利呐。
不过朱标的担忧却是没表现在脸上,他仍是云淡风轻,讪笑着回应道:“有父王庇佑,自然是顺利。”
可内心的思绪,已然是飘飞到千里之外,不过他朱标何许人,可是敢在朱元璋面前耍心眼子的。
这番倒是也没有在朱元璋面前露出什么马脚。
“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呐,十一弟都已经要就藩了。”见朱元璋仍旧沉思不语,朱标也是转移话语,感慨道,不过后面半句话,倒是没敢说出来。
十一弟便早日去就藩,也早日替父王分忧,这样宋师的孙子我也好照拂。
闻言,朱元璋也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失神,连忙找补道:“是呐,前些天,你郭母妃还跟我念叨呢,好些日子没看着椿儿。”
“而后就藩一去,便是难见着咯,等入冬,便让椿儿早些回京,多陪陪他娘。”
“儿臣知晓,等孩儿有空,便也去看看郭母妃。”朱标也是顺着话便往下说道。
言罢,见朱元璋仍在思索,朱标也是转移话题道:“过些日子,舅父应该要回京述职了。”
朱标这番话语倒是引起了老朱的兴趣,顿时,他也是想到了些什么,喃喃道:“回来好,待凉国公回京,我有要事同他相商。”
朱元璋是不禁想到了那军政分离的法子,他本来倒是有些拿不准,从哪开刀口,试试效果。
而今这蓝玉回京,问题倒是迎刃而解。
无论从什么方面来看,他蓝玉的蓝家军都是最好的刀口。
论能力,蓝家军自是大明之最。
论地位,蓝玉也已经是位高权重,坊间都是称得声战神。
况且,朱元璋可是对蓝玉忌惮已久,他虽说离开军营许多年,可仍是知晓手握兵权的危害。
若是能军政分离成功,倒是也算解决了他的心头之缓。
更何况,此事对他蓝玉来说,也不是坏事,毕竟大明总是要交给标儿的。
如此,旁人也不敢再有闲言碎语,他蓝玉也能一心一意辅佐标儿。
“待凉国公回来,你也跟着一块来见我便是。”朱元璋倒是又思索了番,才喃喃说道。
军政分离的法子,也该让朱标知道,毕竟往后的推行与实施,还是得靠朱标。
他可是再帮不多久了。
朱元璋是越说越起劲,可正要谈起这军政分离之法时,却是哽住了话语。
他老朱手里头,也没有具体的法子呐!
这不,事情又绕回了原地,蒋瓛你™的怎么还不回来。
就算人不回来,得把军政分离的法子带回来吧。
朱元璋是越想越气愤,他的脸上浮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色,神情愈发不安,脸上的肌肉是暗暗抖动着,透着若有若无的凌厉之色。
“明白,那儿臣便不再叨扰父王,先行退去。”朱标也是看出了老朱的不对劲,识趣的应过话语道。
更何况,他也有些思绪飘飞了,这一声又一声的凉国公,让他都有些担心凤阳府的情况。
“退下吧。”朱元璋沉声道,他又何尝看不出朱标的不对劲。
只不过,看破不说破,父子俩自然是懂得看破不说破,都给对方留点面子。
这倒是父子二人的默契,不过二人不知道的是,他们还有另一层的默契。
毕竟,他俩可都是不约而同的将思绪飘飞倒了凤阳府,恰巧又是在想着同一个人。
朱家父子,八百个心眼子,这回却是算计到了自家身上。
也不知道,那位被整个大明地位最高的二人,所惦记着的男人,如今有何感想。